介子推寒食節的由來故事 介子推寒食節的來歷
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,介子推是個忠孝兩全的人,晉文公在逃亡的時候遇到過介子推,晉文公向介子推表明自己的身份之后,想討點飯吃,介子推家里也是很窮,沒有糧食可以資助皇帝,就把自己的肉割下來,讓晉文公先將就著充饑,晉文公也就記住介子推。
沒過多久晉文公回到自己的國家,并成了晉國的皇帝,于是他就想到介子推,他一定要想盡辦法報答介子推,于是找人去介子推的家里請介子推出山,但是介子推并不愿意,反而帶著母親去山里居住,晉文公就覺得自己的禮儀不夠,就親自去請介子推。
沒想到介子推竟因為不想做官而不給晉文公見面,一直躲在山里,晉文公也想把介子推找出來也是束手無策,有人就給晉文公獻計,放火燒山介子推一定會出來,他是個大孝子不可能會讓母親受委屈,于是就采取這個辦法,沒想到的是燒到最后介子推也沒出來。
晉文公派人進入尋找,在一顆大樹旁邊找到母子二人的尸體,晉文公覺得自己親手害死自己的恩公,實在是自己做的不對,于是命令全國上下,在這一天不能生火做飯,吃飯只能吃涼的,慢慢的也就有了寒食節這一習俗,隨著時間發展,寒食節也就成清明節。
寒食節的由來故事
秦朝末年,劉邦終于打敗霸王贏得天下。
劉邦衣錦還鄉時,想去雙親的墓上去祭拜,卻因為連年的戰爭,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,他無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墳墓。
劉邦非常的難過,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,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。最后劉邦從衣袖里拿出紙,撕成許多小碎片,緊緊捏在手上,然后向上蒼禱告說:“父母在天有靈,我將把這些紙片,拋向空中,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,風都吹不動,就是父母墳墓。”
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,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,不論風怎么吹都吹不動,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,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。后來民間的百姓,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,并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,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。
寒食節的意義
1、寒食文化以忠孝為核心的內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來的誠信,是介子精神的精髓,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核心,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礎,也是維系民族、家庭團結的道德力量。當今,更是聚民心,凝國魂,實現祖國和平統一,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活動方式和精神理念。
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,是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的一致愿望,對于當代進行民主政治建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。
2、寒食節2640年的演變,是對中國古代社會多個階層意識形態的反映,是當代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學的重要線索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