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月十五放幾天假 八月十五放假時間
國家規定,中秋節放假1天。與周末連休能放假3天。
根據《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》第二條中規定(一)元旦,放假1天(每年1月1日);(二)春節,放假3天(農歷除夕、正月初一、初二) ;(三)清明節,放假1天(農歷清明當日 );(四)勞動節,放假1天 ;(五)端午節,放假1天;(六)中秋節,放假1天;(七)國慶節,放假3天(10月1日、2日、3日)。
中秋節起源
中秋節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,至今已歷史悠久。“中秋”這一詞最早記載于《周禮》。因我國古時的歷法,農歷8月15日,正好是一年的秋季,而且是八月中旬,故稱為“中秋”。另外,在一年四季中,每季分為“孟、仲、季”三部分,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“仲秋”。直到唐朝的初年,中秋節才成了固定的節日。民間尚有“吳剛伐桂、嫦娥奔月”的神話傳說。
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,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系,在我國封建社會,開科取士,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。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,恰好安排在八月里舉行。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,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,譽為月中折桂之人。每到中秋,必須進行隆重慶賀,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,經朝歷代,盛行不衰,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四大節日(春節、清明、端午、中秋)之一。
中秋節習俗
走月-蘇州中秋節風俗
中秋之夜,衣著時髦的姑娘們,有的單獨外出,借月幽會,與,心上人傾述衷腸;有的結伴而聚,托月寄情,抒發對美好未來的憧憬;更多的是三五成群的婦女們,走街串巷,互拜親朋,以寓月圓人亦圓之意。天上月亮時隱時現,地上游人穿梭往返,形成一幅韻味別具的“走月圖”,這種情景往往一直持續到天明。
跳月-苗族中秋節風俗
又叫“踩月亮”,是苗族青年男女的一種傳統社交活動。據說在遠古的時候,人們群聚而居,但男女有別,在夏秋月明之夜,特別是中秋晚上,青年男女走出洞窟,相聚在月光下,唱歌跳舞,選擇意中人,談情說愛。
云南阿昌族過中秋的傳統習俗也是跳月。中秋入夜,該族各村寨的老老少少都聚在山中的開闊地帶跳舞。
束腰披紗的姑娘們和頭纏布帶的小伙子們在皎潔的月亮下對唱情歌,互訴衷情。
拜月-傣族中秋節風俗
中秋節這天早晨,云南傣族的小伙子紛紛上山打獵,姑娘們到河塘邊捕魚,老阿媽們舂糯米做圓餅。入夜,在小土房頂上擺上一個方桌,四個桌角上各放一塊糯米圓餅,每塊圓餅插上一炷香。月亮升起,點燃香,對空鳴放火藥槍,男女老少行拜月禮,然后圍坐在一起吃餅賞月。
鬧月-苗族中秋節風俗
每逢中秋之夜,苗族群眾都喜歡舉行鬧月活動。中秋之夜,沐浴著如絲如縷的月光,吹響悠揚的蘆笙,跳起苗家歌舞,青年們在“鬧月”中互相尋找意中人,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如清水,心地純潔明亮,永結百年之好。
偷月-臺灣中秋節風俗
在臺灣,中秋之夜有未婚少女偷菜求郎的習俗。穿著漂亮的少女,踏著月色來到意中人家的菜園,偷摘蔬菜或大蔥,如果采摘到手,就預示她要遇到如意郎君。至今臺灣民間還流傳著“偷著蔥,嫁好夫;偷著菜,嫁好婿”的俗諺。
此俗在大陸的湖南侗鄉山野也很流行。中秋晚上,侗家姑娘打著花傘,偷偷來到自己意中人的菜園,借著月亮采摘瓜果,希望“月下老人”為他們牽上紅線,托月做媒。倘若能摘到一個并蒂的瓜果,將預兆兩人相親相愛,白頭偕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