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中節是什么節日 天中節是端午節嗎
天中節是端午節的別稱,端午節恰在夏至前后,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。太陽在天空的位置,是一年里最當中的一天,故得此名。
關于端午節的起源
可謂眾說紛紜;一說是源于吳越民族圖騰祭;一說是紀念屈原;山西一帶流行紀念介子推說;吳楚兩地流行紀念伍子胥說;浙江會稽流行紀念孝女曹娥說等等。對于第一種說法,聞一多先生做過大量考證,他在《端午節的歷史教育》一文中有此論述。
這種說法頗為學術界認可,而第二種說法則屬于民間遺留下來的傳說并無考古證據支持。不過由于屈原的愛國精神和高尚情操深受大眾景仰,因而紀念屈原成為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。雖然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,但大都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推崇的愛國、忠孝的理念。
端午節的習俗品
(一)賽龍舟。賽龍舟場面極為雄偉壯觀,參加競渡的龍舟有各種不同的顏色,船頭扎一個大龍頭,船前豎彩旗,旗后一人擂鼓助陣,船尾一人撐大槳擔任競渡指揮,兩邊各10人劃槳。一旦競渡令下達,鼓聲大作,劃槳者奮力爭先,奪取標牌。奪標的內容也豐富多彩,常見的是“搶鴨子”。
賽龍舟是端午節最主要的習俗之一。相傳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,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,這便是龍舟競渡之起源,后每年五月五日賽龍舟以紀念之。
(二)吃粽子。粽子又叫“角黍”、“筒粽”,前者是由于形狀有棱角、內裹黏米而得名,后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。最早的粽子是“筒粽”,至于后來人們用蘆葉包粽子,傳說是由于東漢初年,長沙有個叫區曲(或謂歐回)的人夢遇一個自稱屈原的賢士,他對區曲說:“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讓蛟龍吃掉了,今后你們要把它用蘆葦葉包裹好,再用五彩絲纏好,蛟龍是怕蘆葉和五彩絲的。”自此以后,便有了角黍。
(三)懸鐘馗像。鐘馗的作用類似于門神,其畫像常被用于驅鬼避邪。據說,唐明皇開元,自驪山講武回官,瘧疾大發,夢見二鬼,一大一小,小鬼穿大紅無襠褲,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,繞殿而跑。大鬼則穿藍袍戴帽,捉住小鬼,挖掉其眼睛,一口吞下。明皇喝問,大鬼奏日:“臣姓鐘名馗,即武舉不第,愿為陛下除妖魔。”明皇醒后,瘧疾痊愈,于是令畫工吳道子,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,通令天下于端午時,一律張貼,以驅邪魔。
(四)掛艾葉菖蒲。民諺說: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。”在端午節,家家都把菖蒲、艾葉掛在門邊以避邪驅瘴。據說用菖蒲做劍,插于門楣,有驅魔祛鬼之神效。“五月五日午,天師騎艾虎。手持菖蒲劍,瘟神歸地府”。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歌謠。古人認為這是一個惡月,而尤以初五最惡,連這天生的孩子都不吉利,因此懸艾葉和菖蒲。農歷五月是酷暑炎熱將臨之際,也是流行病、瘟疫流行之時。艾,又名家艾、艾蒿。它的莖、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。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,可驅蚊蠅、蟲蟻,凈化空氣。中醫學上以艾入藥,是治病的重要藥材。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,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,是提神通竅、健骨消滯、殺蟲滅菌的藥物。可見,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。
(五)飲雄黃酒。民間有“飲了雄黃酒,百病都遠走”的說法。故端午節這天,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飲雄黃酒的習俗,至于兒童,長輩則將雄黃酒涂于其臉上或身上以驅蟲除穢。事實上,雄黃是一種有毒礦物質,外用可以消毒殺菌,但如果直接飲用則容易致癌,不宜提倡。
(六)佩香囊。端午節小孩佩香囊,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,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。香囊內有朱砂、雄黃、香藥,外包以絲布,清香四溢,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,做各種不同形狀,結成一串,形形色色,玲瓏奪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