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食節吃什么食物 寒食節10大傳統美食你吃過幾樣
1、清明果
在清明節前后制作的一種食物,果形似餃子,但味道截然不同,外皮用鼠鞠草或艾草做成,餡有韭菜、雞蛋、豆腐干等。
2、青團
一種用草頭汁來做成的綠色糕團,清甜甘香,軟糯可口,帶有艾葉香氣。吃青團主要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清明節,寒食節等節日,是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。
3、潤餅菜
又稱潤餅、嫩餅菜,是春卷的一種,發源于泉州,而后流行于臺灣、福建地區。每到清明時節,泉州人有吃“潤餅菜”的食俗。據說,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。
4、青精飯
又稱烏飯、烏米飯、烏稔飯,用糯米染烏飯樹法之汁煮成的飯,顏色烏青,為寒食節的食品之一。每年三月初三,畬族人家家戶戶煮“烏稔飯”,并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,久而久之,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“烏稔飯”的習俗。
5、寒食粥
寒食節日期間,百姓家家不許動煙火,需備麥粥等冷食,借此紀念,這寒食粥便是因寒食節而流傳下來的節日飲食。
6、餳
即現代飴糖,是古代寒食節的專備食品。“海外無寒食,春來不見餳”,“市遠無餳供寒食”,“簫聲吹暖賣餳天”,“粥香餳白杏花天”……從眾多的提到餳的寒食詩作中不難看出,古代過寒食節必須有餳食,沒有餳,根本不叫過寒食節。
7、蛇盤兔
一種面點,它是山西流傳2500年歷史的清明寒食必備美食。蛇盤兔用面粉捏成“蛇”和“兔子”的形狀,“蛇”代表介子推的母親,“兔子”代表介子推自己,“蛇”和“兔”纏繞在一起,用來表達孝道之心。另外還有流傳下來的諺語:“蛇盤兔,必定富”。
8、馓子
一種油炸面食,古稱“寒具”,是寒食節食品。馓子自古就有,不過現在的馓子南北方有所差異:北方馓子以麥面為主料,大方灑脫;南方馓子多以米面為主料,精巧細致。
9、清明螺
清明螺即田螺、螺螄,清明前是食用螺螄的最佳時令,此時螺肉肥美,有“清明螺,肥似鵝”和“清明螺,頂只鵝”的說法。
10、子推燕
山東膠東地區則有在清明這天蒸面燕的習俗。面燕,古代稱為“子推燕”,據說就是為紀念介之推而做的。棲霞的面燕,古樸自然;萊州的面燕,則精巧多樣,每個面燕都繪有五彩斑斕的彩畫,口中銜一小塊紅布條,使整個燕子顯得栩栩如生。人們往往以制作面燕水平的高低來作為評價一個婦女巧拙的標準。在榮成,清明這天各地都有捏面燕的習俗,是婦女們大顯身手的好時機,而對孩子們來說,清明更是個求之不得的節日。過去,由于一年之中吃白面的機會很少,而清明這天不但可以吃白面餑餑,而且母親們還會給每個孩子準備一個小斗兒。
寒食節吃冷食注意事項:
清明時期,有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禁火吃冷食的習慣。但是,有一部分人群是不適合吃冷食的。清明時節飲食宜溫,多進食蔬菜水果,尤其是時令蔬菜。另外多吃些護肝養肺的食品,例如薺菜、菠菜、山藥,對身體有好處。
在飲食方面,還應注意定時定量,不暴飲暴食。少吃羊肉等酸性食物,可適當多食甜食。
民間還有春季勿食“發物”的習慣。
“動風升陽性發物”指易引動肝風,易升氣升陽的發物,容易動風生痰、發毒助火助邪,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,“發物”有海魚、海蝦、海蟹、咸菜、竹筍、毛筍、羊肉、公雞等。
清明節前后,因為氣候變化多端,早晚溫差大,除了飲食有節外,還應該注意日常起居。清明節前后,可以經常出去到森林、河邊散步,多呼吸新鮮空氣,并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。另外,衣著也要適當,預防感冒。出門時應該準備一件可以隨便穿脫的外套。早上出門上班時穿一件風衣,注意保暖,中午感到熱時,可脫掉,晚上下班回家再穿上,這樣就會有效預防感冒。
所謂“春捂”也是這個意思,直到清明過后,4月中旬才可換春裝。當然,“春捂”的過程也應因人而異,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決定衣服增減。一般來講,應根據氣候變化,隨時增減衣服,注意防寒保暖,以助人體生發,抵御外邪侵襲,才有助于身體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