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月二龍抬頭是什么節 二月二龍抬頭又叫什么節
二月二龍抬頭又叫農耕節”、“春龍節”等等,時間是每年農歷的二月初二,也就是傳說中龍抬頭的日子,主要作用就是祈愿豐收。“龍抬頭”最早源于自然天象崇拜,和上古時期人們對星辰的運行以及農耕文化有很大的關系,不過它雖然歷史非常悠久,但是成為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元朝之后,和龍抬頭相關的活動又很多,但是無論是哪種,都表現出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。
“二月二”的諸多稱謂
“二月二”是龍頭節,又稱青龍節。相傳二月初二是軒轅黃帝出生的日子。龍頭節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時代,伏羲“重農桑,務耕田”,每年二月初二“皇娘送飯,御駕親耕”。傳說龍能行云布雨、消災降福,象征祥瑞,所以就用各種與龍相關的民俗活動來祈求平安和豐收,后來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。
到周武王時,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,號召文武百官親耕。“二月二”,相傳在宋朝時為“花朝節”,把這一天指定為百花生日。到元朝時稱為“踏青節”,百姓在這一天出去踏青、郊游。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時,沿途采摘些蓬葉(一種地上生長的花葉)拿回家在門前拜祭。這個習俗有“迎富”之意。
明清時把這天稱之為“龍抬頭”的日子,因為農歷二月初二正值“驚蟄”節氣前后。人們期望龍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,期望著豐收。這就是“二月二,龍抬頭”說法的由來。
“二月二”民間習俗
1、敲龍頭
敲龍頭喚龍醒來,東北地區在“二月二”早晨,以長竿擊打房梁,謂之“敲龍頭”。把龍喚醒,佑一方平安。大人小孩還念著:“二月二龍抬頭,大倉滿小倉流。”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一個個大圓圈,將五谷雜糧放在中間,稱作“打囤”或“填倉”,預祝當年五谷豐登,倉囤盈滿。
2、剃龍頭
農歷“二月二”是蟄龍升天的日子,民間認為在這一天剃頭,會使人紅運當頭、福星高照。兒童理發,叫剃“喜頭”,借龍抬頭之吉時,保佑孩童健康成長,長大后出人頭地。大人理發,則寓意辭舊迎新,希望帶來好兆頭、好運氣。故民諺說“二月二剃龍頭,一年都有精神頭”。
3、吃龍食
這一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,因為人們相信“龍威大發”,所以這一天飲食多以龍為名。吃春餅名曰“吃龍鱗”,吃面條名曰“吃龍須”,吃餛飩為“吃龍眼”,吃餃子則叫“吃龍耳”,面條、餛飩一塊煮叫做“龍拿珠”,吃蔥餅叫做“撕龍皮”。一切均取與龍有關的象征與寓意。這些都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的強烈愿望。
4、接“姑奶奶”
“二月二”這天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接“姑奶奶”,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,故有“二月二,接寶貝兒”之說。因為老北京人的禮數多,其中正月里“姑奶奶”是不能住在娘家的,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,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,特別是新婚不久的“姑奶奶”。但到了二月初二,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,住上幾天或半個月,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長時間,比較勞累,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;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,又要忙碌了,所以要犒勞犒勞她。一般是以春餅,也就是薄餅款待。被接回來的日子里,“姑奶奶”除了吃喝,就是串門子聊天兒,輕松而愉快。
5、敬土地
古人認為土生萬物,所以土地神是廣為敬奉的神靈之一。人們以為該神管理著五谷的生長和地方的平安。相傳“二月二”是土地神的生日,很多地方的百姓都要在這天敬祭土地神。江蘇省阜寧一帶農民在敬土地時,各家都要從灶中取出點灰燼,在院中或房前屋后撒成大大的圓圈,并焚紙燒香,祈求土地神保佑當年禾苗旺盛,免受風雹螟蝗之災。
6、熏蟲兒
熏蟲兒一詞最早見于明人劉侗所著的《帝京景物略》卷二:“二月二,龍抬頭,蒸元旦祭徐餅,熏床炕,曰‘熏蟲兒’。謂引龍,蟲不出也。”在許多地方志中都有類似的記載。這一天,人們把春節祭祀所用的餅或新做的餡餅用油炸來吃,以期把龍引回來,從而借龍威懾服蠢蠢欲動的蟲子,并用炸餅的油煙去熏床、熏炕。想以此把將要復蘇的蟲子熏死,驅除災害,以保健康。
二月二龍抬頭的禁忌
1、女子結婚后,忌在娘家過二月二。
2、婦女不得在娘家分娩。
3、女子結婚選女送客和嫁娘忌用孕婦、“回頭”和寡婦。
4、從春節到二月二不得空鍋。
5、走親訪友、看望病人忌初一、十五,下午不探望病人。
6、商店忌說“關門”,晚上關門叫“靠門”。
7、造房木材忌用桑木(“桑”諧音“喪”)、槐木(“槐”諧音“壞”)。
8、為人賀喜忌穿白鞋,忌扎白腿帶或白腰帶。父母死后,一月之內不能為人賀喜。
9、漁民或船戶忌說“翻過來”,稱“滑過來”。
10、忌說“吃醋”,叫“用忌諱”。
11、春節下餃子忌說“破哩”,叫“掙哩”。
12、到茶館打水忌說“白開”,叫“白水”。
13、肩挑小販忌邁扁擔(因“邁”諧音“賣”)。
14、借用水桶送還主人時,不得擔空桶入門,應一手提空桶,一手拿扁擔,或挑擔水送去。
15、借用熬中草藥的挑子,送還時須押上點食品。有的地區不準送還,等用者來取。